主页 > 行业新闻 > 挺起纺织业脊梁,共谋发展新格局

挺起纺织业脊梁,共谋发展新格局

来源:和展网 发布时间:2021-11-25 0 26

“我们是纺织大国,那么大的纺机市场,能不能在大循环当中带动纺机业的快速发展,让中国人觉得中国纺机最好?我希望有一天,‘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说中国纺机好,欧洲也说好,能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毛光烈

1111.png

9月14日,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科技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毛光烈、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顾平,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倪阳生,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党支部书记徐林、副会长刘松、赵晓刚、侯曦,秘书长丛政等行业领导、智造领域专家及来自纺织、纺机行业企业代表,纺织专业院校学生代表近300人出席会议。

2222.png

高勇表示,“十三五”期间,纺织工业围绕科技、时尚、绿色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基本完成了纺织强国的建设目标。当前,中国纺织生产规模已达全球第一,纤维加工量超过全球总量的50%,国际贸易出口始终保持在全球总量的1/3,化纤产量超过全球总量的70%。作为纺织工业的基础,纺机行业特别在科技和绿色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三五”期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家纺等生产技术基本成熟,大部分领域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在自动化、数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进步明显。得益于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纺织产业向海外转移速度放缓。此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医卫用纺织品呈现爆发式增长,超过家用纺织品,成为除服装之外的第二大消费品。而产业用纺织品发展迅速,与近年来工艺技术、成套装备的进步息息相关。


高勇认为,纺织强国的基本建成,并不代表纺织行业产业链所有环节、所有企业都强。目前仍有一些高性能纤维、特种纤维等尚待加大研发。相比其他纺织产业链,纺机的差距较大,纺机强国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涤纶长丝、锦纶长丝的工艺技术、产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其中很多生产装备仍依靠进口。行业企业要认清行业地位,在高端装备、关键部件、仪器仪表等方面,我们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这是我们未来要重点关注的。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已经突出强调了要进入自主创新的新阶段。从纺织工业发展情况看,进入“十四五”新征程,行业迫切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虽然很多工艺技术已经处在国际先进水平,然而,要想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此外,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变化,也使我们清醒意识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而相比于纺织工业其他产业链的创新能力提升,纺机行业的难度更大,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要突出两个结合:其一是校企结合。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更多体现在实用性上,而一些基础理论上的问题,就需要依靠高校结合来解决。第二是纺机企业的装备技术创新要与生产工艺相结合,避免被边缘化。


此外,“双碳”目标值得关注,作为“十四五”期间国家重要战略,行业企业也要积极参与进来。纺机企业要充分关注绿色装备制造,印染领域的少水、无水工艺技术,以及绿色纤维的生产装备研发。


此外,纺织机械行业还应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锻长板、补短板。特别在关键部件方面,企业仅仅依靠自身攻关难度较大,需要结合高校和国家力量来实现。所以,如何调动社会力量与行业共同攻关短板,这是行业企业未来要更多关注的。

3333.png

曹学军表示,纺机协会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举行这样的会议,有益于增强科技驱动行业发展的共识,对纺织及纺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她表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财富之源,强国之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连续11年位居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2020年制造业占到全球的30%左右,具有门类最为齐全的产业体系。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推进,部分领域已经进入全球并跑、领跑阶段。


纺织工业制造能力和贸易规模长期居于全球领先首位。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约占全世界的50%,出口总额约占同类贸易1/3,纺织产业链从门类品种、产出品质,到生产效率、自主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纺织业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将在构建双循环格局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装备是国之重器,是制造业的脊梁。纺机行业可以说是纺织产业的脊梁,纺织行业取得的成就与纺机行业密不可分。


“十三五“期间,纺机装备的数字化,主要工序的可控化,形成了多个纺织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但是,纺机科技进步与纺织高质量发展需求,与国际一流装备制造水平仍有差距,原创性、引领性技术装备开发不足,关键装备部件可靠性、稳定性还有差距,部分产品还依赖进口。


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高科技领域竞争激烈,绿色低碳成为刚性要求,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加强,对于纺机进步提出新要求。工信部重视行业工作,依托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开展了纺织智能制造路线图的研究,明确了纺机行业的短板弱项,关键技术装备纳入首台套,推进了多个平台建设。


结合当前形势,曹学军对纺机行业的科技进步提出四点建议:第一,重视关键短板技术攻关,推进产业基础的高级化;第二,加强跨界合作,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三,以质量效益为核心,支撑纺织数字化转型;第四,发挥平台支撑作用,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4444.png

毛光烈指出,工业数字经济主要由“数字工厂”+工业平台经济”组成,其路径将依次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施工业新基建,建设数字工厂并对数字工厂实施数智化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有三项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对大、中、小工业企业进行“数字(据)”与“工厂”相融合的新基建,目标是建设百、千、万、亿家的“数字工厂”。后两项任务是对数字工厂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并通过第三方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对数字工厂提供数智化管理的服务外包。第二阶段是智能产品与装备的“制造协同与服务协同”。涉及数字化产业链经营管理的模式创新,数字化供应链经营管理的模式创新以及数字化价值链经营管理的模式创新。第三阶段是构建工业数字经济新生态、新发展格局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围绕现代经济体系目标与增强经济发展生态韧性的要求,将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价值链等“三链”进行优化整合的经营,并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各类顶级平台的主导或通过平台之间的合作,将原有的一、二、三产业打破重构,进入工业数字经济新生态的新发展阶段。


毛光烈表示,平台经济的发展过程是深化市场化改革、法制化治理相结合的过程。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引导、扶持平台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一手抓平台经济的治理。要建立健全依法治理、民主治理、综合治理的体系与体制,确保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确保消费者、平台的客户、平台服务商的利益均衡与合法权益。


毛光烈指出,研究新平台经济发展路径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工业数字经济发展的规划水平。他建议将工业数字经济的发展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十四五”阶段。这个阶段要全面抓实工业新基建,主要任务是抓好现有企业30%的数字工厂建设,深化企业内部的数字化管理体制改革,发展一批切实管用的集团云、第三方工业云平台服务商。第二阶段,是2026年至2035年的十年。有三大任务:一是继续完成工业企业70%的数字工厂建设;二是通过第三方平台的主导,完成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价值链的经营模式创新,对平台经济依法治理体系的建设;三是利用国内需求大的优势,推动数字工厂行业云平台、服务型制造平台、金融平台、C2M平台等各类不同平台之间的全面合作,构建工业数字经济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工业数字经济的新生态发展。


谭建荣以“智能化制造与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为方向进行了分享。

在智能产品与装备的重要性与价值分析中,他介绍了产品与装备从机械化到电气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分析从一代产品到一代工艺,再到一代模具和一代设计的发展过程。


他表示,当前市场需求表现出了四大变化,呈现出批量化向定制化,单一化向多品种,周期长向更新快,大众化向高端化的转变。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而政府、专家以及企业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言中,他对智能制造背景与内涵进行了介绍。在他看来,智能制造是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中设计、加工、装配等环节的制造活动进行知识表达与学习、信息感知与分析、智能决策与执行,实现制造过程、制造系统与制造装备的知识推理、动态传感与自主决策。


在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分析中,对智能制造数字车间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产品设计技术以及产品制造技术。


此外,报告还提及了人工智能的8大关键技术,包括深度学习算法、模式识别算法、数据搜索方法、自然语言理解、增强学习算法、机器视觉算法、知识工程方法、类脑交互决策。


在数字转型与智能制造路径中,他介绍了智能制造的3个核心,包括知识库/知识工程、动态传感/实时感知、自主学习/自主决策。智能制造的3个层面则涉及制造对象的智能化、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制造工具的智能化。智能制造的4个关键环节包括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智能装配、智能服务。此外,他还对及数字化转型的5大方法进行了介绍,包括智能制造+创新设计;智能制造+工艺提升;智能制造+强化质量;智能制造+延伸服务;智能制造+拓展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