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展网公众号
和展网手机站
中小城市(包括县域城市)会展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有别于中心城市,作为会展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设施——会展中心的设计和建设也要考虑与中心城市展馆的区别。会展场馆的前期建设对办展效率、效果、效益的发挥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以长期从事房地产开发和会展中心经营的经历,结合近十年研究中小城市和县域城市会展的实践,总结了中小城市城市会展中心建设的12345要素框架,分上下篇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个广场
会展中心广场作为对外展示、市民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域,在形象塑造上讲究一定的美观性,但绝不以牺牲使用价值为条件,如标志性构筑物的设置不能成为通行阻碍,地面材料也要保障会展运输需求,便于后期维护。
中小城市的会展中心广场除了满足广场建筑设计等常规条件外,还需承载一定的功能。既能作为庆典、开幕式等群众性活动的场地,又能兼顾室外展场、消防及治安的疏散减压、停车场等多项功能。作为功能性场地,对声、光、电系统的要求是必备的。针对室外展场的功能需要考虑临时展馆搭设的地面固定点(按受力设计并预埋),以保障展览配套所需的用水、用电、用气、智能化网线等硬件供应(建议将管线结合窨井的设置预留于地沟)。以可移动的绿化带实现空间延展的需要,做到临时展馆排水有效,临时搭建以外的场地排水有序,争取实现夜间、雨天都能使用,以达到利用的最大化。
二条动线
会展中心是短时间内人流、货流密集,流动异常繁忙的建筑物。如何保证展馆每个摊位的均好性,除了展馆的面积和形状以外,要做好人车分流、道路分级。
人流动线既要考虑一个展馆内部的有序流动,也要考虑多个展馆之间的有效流动,其中明显的指示标志能优化参观者的人性化感受。合理的动线布局需要区分不同类型参观者的需求,包括领导嘉宾主通道参观、参展商的高效便捷通道以及普通观众的常规参观通道。
而货流动线的设置,对外要考虑会展中心周边道路的交通流速、流向,展馆与城市干道、停车场、轨道及公共交通站点的关系,是解决会展中心与外界高效联系和组织内部交通的关键。对内要考虑单个展馆内部的货运道路布局,搭配进馆货口的宽度、高度,大门开关的移动方式,优化布展与撤展期的速度和效率。更要关注馆与馆之间的动线协调,合理打造多导向的场馆出口,分散展会期间的货运压力。就货运道路本身而言,道路宽度、拐弯角度、道路承重都需要精准计算,在充分保障使用需要的同时又能达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个面
地面、立面和顶面,这三个面不但承担了会展中心对外的形象工程,也附加了展览展示的设备功能,因此在打造城市标志性建筑时,不能过于背离实际操作,过度追求异型和美观却影响了后期的使用和日常维护,是得不偿失的。
地面:要根据未来规划的展会类型考虑荷载范围,对于地井、地杆、地标、地槽、地面承重这些永久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经确定,后期想要调整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立面内外有别,会展中心外立面面向的是城市经济市场和大众,公众特性赋予了其商业意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外立面的广告位、会标、横幅、竖幅等能够增加场馆收益,而这些广告位的安装对墙面的专业性有要求,没有预留空间后期加装难度很大。内立面作为多项功能承载的集合体,在线路负荷方面要做好充分的估计,监控、线槽、接口的设置须满足不同展览和活动的要求。
顶面最重要的部分是结构屋顶的跨度和材料,目前国内的会展中心建设趋势都倾向于更大空间的无柱结构,这种无柱大空间的结构形式一般采用网架结构。顶上的吊点是为了满足广告、室内会标以及其他需要悬挂的相关设备设施所预留的,吊点的位置应当位于结构受力横梁所在处比较合适,然而一般的大空间桁架结构受力点是难以承受这种荷载的,因此要以展馆未来的功能定位来确定顶面的跨度和高度,追求更高的性价比。
立面和顶面都要考虑到采光及通风的问题,一般设置在外墙或者顶面上的窗户,都需要考虑防水、开启、维修、采光带遮光的设置,要求数量不宜过多,否则开启和维修都将成为展馆后期维护的负担。会展中心要求展馆使用期间以人工照明为主,自然采光为辅,随着我国会展场馆建设面积越建越大,展厅的进深决定了自然采光的不均匀。展馆区域由于展览活动的要求,除了馆内区域配置充足的照明之外,对于走廊、展廊、外围道路也需配备充足。因此照明应当分区域、分亮度、分线路等多层次控制,尽可能按照不同建筑主功能区域和子(副)功能区域单独计量,明确设备设施产权归属,以智能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区域精准控制和节能运行。
上一篇:中国目前展览展会的三大分类